1)第三百二十八章 第一版携行具(二)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孟羲看了一眼还丢在地上的刀和弓箭还有铠甲,这些东西,按理说,也得用携行具带着。

  奔袭跑起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东西很影响节奏。

  还有一点,整个携行具最至关重要的一点,防雨袋,到底能不能防雨呢。

  李孟羲把篓子里的东西都翻出来,然后又把防雨袋拽了出来。

  而后,李孟羲挠了挠头,捡起地上的水袋,水袋打开,就往防雨袋上浇。

  他刻意去往束紧的防雨袋束口位置和缝合线上去浇。

  水袋里的水不多,不一会儿,水就浇完了。

  李孟羲俯身解开防雨袋,去看里边的被褥的情况。

  袋子解开了,李孟羲拿手去摸被褥,一抹,有少部分被水弄湿了。

  不仅是束口这里湿了,防雨袋缝合缝那里也渗进去了水。

  这要是遇到大雨天气,防雨袋不能完全隔绝雨水,被褥铁定湿透,如此一来,防雨袋就没了意义。

  束口看来不行,口袋那里是用绳子栓的,栓的再紧,雨水直淋也会有水顺着口渗进去。

  思路此时跳转,李孟羲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前世的书包旅行包之类的包具。

  好像,书包之类的拉链也不防水,有些书包,特别是真正的专业的旅行包,会有一个布褡裢缝在背包上方拉链处。

  当背包拉链拉住之后,布褡裢再放下来,就完美的把拉链盖住了。

  这样,就算遇到下雨,有帆布褡裢挡着,雨水不会淋进去。

  想到这里,李孟羲有解决防水问题的方法了。

  防雨袋束口上,也缝一块用于遮掩束口的布块,布块用帐篷布做。

  袋子栓紧之后,再把布块放下来掖紧或者用绳子缠两圈,如此,雨水就不会顺着束口处的缝隙渗进去了。

  束口处的问题,又解决了。

  剩下的,则麻烦了。

  防雨袋是用废旧帐篷拆了缝的,袋子上有两条缝合线从左至右长长的一道。

  缝合是很容易进水的地方,哪怕是到二十一世纪,工艺那么发达了,依然少见只用线缝就能达到防水效果的包捋。

  如果有足够大块的布料,用一整块布不用缝直接把被子包起来,再把口一攥,绑紧,就不怕雨水顺着缝合线渗进去了。

  但问题就在这里,物资匮乏,没有那么大的一整块布,做防雨袋的布料从废旧帐篷上拆下来的,布料大小不一,必然得缝合,要缝合就必然会有缝隙。

  要说缝合线的解决办法也有——用桐油涂。

  桐油是用梧桐树的籽榨出来的油,桐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桐油有这样一些性质,一是,桐油极易燃烧,点下就着,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常用来火攻水战等。

  二是,桐油有致密性,涂在器物表面之后,会形成致密层。乡间有些地方,编细一点儿的竹篮,然后涂一层桐油,竹篮缝隙那么大,涂了桐油之后,直接能打水了。桐油致密性比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