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百一十七章 工技学校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巨鹿官府将巨鹿一郡所有人力做了最佳统筹,在统筹策略中,最有力气的人,做最需要力气的生产活动,力气最小的人,做最不需要力气的生产。

  在此策略下,身强力壮的男女下地耕田,体弱的老弱妇孺留在巨鹿本城,其中,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子入学校学习,体力不济的老人和妇人去从事那些对体力要求不高比较轻巧的手工生产,比如,造纸,比如,织布,比如,烧制陶器,等等。巨鹿有繁荣百业,可以提供足够多的生产岗位。

  处于孩童和老弱妇孺之间,有一个特殊群体,那些十四岁朝上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些人虽已不是孩童,虽然已经能下地干活了,但十四至十八岁这个年龄段身体还并未长成,力量也未足,不太适合过早的去干重体力的农活。

  李孟羲对十四到十八岁这个年龄群体有特殊的安排,鉴于在这个年龄段,年龄偏大了,且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了,让这些半大少年全日制到学校学习有些不合适,也浪费劳动力。又鉴于,在十四到十八岁这个年龄段,仍属于青春年少阶段,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时候,再加之巨鹿工匠的数量越来越不够用了,大规模培养工匠势在必行,种种相因,对十四岁到十八岁这个群体的最佳安排是——开办技校,把这些人当匠人培养。

  巨鹿全境之中,十四岁到十八岁这个群体,有人数三万余,李孟羲预备把这三万人全部培养成工匠。

  三万匠人,于巨鹿一郡,人数太多了,可于不远将来,要争雄天下之时,三万匠人,又太少了。

  不谋一时,便不足以谋长远,工匠培养的再多都不算多。

  李孟羲十分看重技校的前景,他精挑了军中优秀匠人,他准备让这些优秀匠人每人带三二十个学生,李孟羲想的很好,他觉得,假设四年能培养出一届工匠的话,一人带二十人,四年后,巨鹿的工匠暴增二十倍。

  现实比李孟羲想的复杂,绝大多数匠人视自己的手艺为吃饭本钱,他们不想传授外人,涉及根本利害,李孟羲的面子也不好使了。

  匠人们当中,倒有些比较好心的人,有一部分匠人愿意将手艺倾囊相授,但他们守着老规矩,收徒之前,学徒得给他们送上厚礼,还有头两年工钱得给师傅,乡间规矩如此,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应当,李孟羲却觉得极其不好。

  李孟羲想要的是能大规模培养工匠的学校模式,不是那种一个人带三五学徒还藏着掖着那种低效的学徒模式。

  再有,巨鹿实行的按需分配,不管工匠还是学徒,谁手里也没有富裕的钱粮,要送厚礼,学徒就得省吃俭用,这违背了按需分配的原则。

  李孟羲禁止工匠收什么拜师礼,他强制工匠们收下学徒,他给每一名工匠强塞二十个学生,结果,工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