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二十六章 军政一十三部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才已经决出了,按总分数来查,按各科拔尖的分数来查,哪怕以李孟羲的严苛标准来评审,此次科考,士子们尽展学问,其中可用之才,不下百人之多。

  入夜,商量该对士子该如何进行安排,有考虑到屯田在即,且一时半会找不到那么多适合授予的官职,刘备说,可待日后缓做安排。

  “缓做安排?”李孟羲眉头微皱,他摇了摇头,“不妥。”

  看着刘备,李孟羲想了想,问道,“玄德公,你可还记得,激赏之法的要义为何?”

  刘备沉思片刻,不解的看向李孟羲,“怎讲?”

  李孟羲回到,“早前行军征战之时,俘虏日多,而粮草日减,怕不能久持。

  而当时匠营,为激扬匠人起智奋进,每日,匠人们有益于工技之建言,多者一日十数,少者一日三五,每每,某拨粮一日数百斤以做奖励。

  军中粮草不持,再日散数百粮食,将使粮草更急。

  当时玄德公问我,可否暂停匠营赏励,可还记得此事?”李孟羲问。

  李孟羲这么一问,刘备倒想起来了,刘备缓缓点了点头,目露沉思,“某记起了。当时羲儿你说,省粮自是应当,可若断掉奖赏,恐匠人失却昂扬,略有不妥。”

  “嗯。”李孟羲笑了,他笑问,“那当时之对策,玄德公可还记得?”

  “记得!”刘备笑着点了点头,满眼赞许的看着李孟羲,“羲儿大才,能想出两全之法,赏匠人百斤粮,实赏一斤,票据九十九,如此,既有激赏之利,又减省粮食,大妙!”

  看刘备想起这件事了,李孟羲点头,“便是如此。当时玄德公说匠营之赏,可待日后,某之所以不曾同意,乃是以为,奖励之事,有其时效。

  一日勤奋,一日有功,当日便赏,彼之勤奋未过明日便立见收益,明日,便能更为勤奋。

  而若是,一日之勤奋,不赏,等年后再赏,隔年之遥,过久而无感,无感遥赏之激,便不能有勤进之力。

  激赏之法,重在时效,最好便是,有功,立赏。”

  刘备已明白李孟羲的意思了。

  激赏法重在时效,有功,便立赏,于科举,应当一经考完便立分诸官职,如此,方能使士子们尽感科举之重。

  若是今日考完,明年方才升官,那经年一过,年后,封官之日,优异之势早已心无波澜。

  按李孟羲的意思,明日,便立封官职。

  难题便又摆了出来,若科考无用,取才效率低下,一次大考只选了了了几人,若只有了了几人,那还好安排。

  可,科考之法效果惊人,诸多试题考过一遍,士子们各项学问展露无疑,这就展露了许多人才,人才一多,安排就成了难题。

  对科考人才的安排,既得讲人尽其用,还得讲高下,不能让考的差的人封官比考的好的人还高。

  又说封官,刘备现在哪怕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