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五章 阳谋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晨间军营忙碌,而今天似乎更加忙碌许多,刘玄德一早就起来了,起来清点粮食,把粮食从车上卸下来,堆于一处,并把众多口袋器皿之类的东西归置一旁。

  中军大帐中的矮几也被刘备搬了出来,就摆在粮山之前,刘备对此十分重视,走到矮几前皱眉打量一番,觉得摆的歪了,就再扶正,这才满意。

  刘备忙碌着,关羽携李孟羲并小砖一块过来。

  和关羽,刘备点头致意,算是道过早安。

  见李孟羲,刘备朝李孟羲招手,“羲儿!”刘备眼睛一亮,似乎刘备见到李孟羲,就有了底气。

  李孟羲踱步过去,走到矮几前,李孟羲抬头看堆了人高的如小山的粮袋,这么多粮,李孟羲也没有个概念。

  “玄德公,可是要今日分粮?”李孟羲回头问。

  分粮指的何意,关羽或许不知,但刘备知晓。

  “正是如此。”刘备郑重点头。

  “俘虏千八百人,若人人皆欲走,每人分半月之粮,是否够分?”李孟羲又问。

  刘备迟疑,“若人人都走,或不够。”

  李孟羲沉默了。

  仿照前世我军的遣散之法,确实是最高明的处置俘虏的方法,可是,若粮不够分。

  岂不,行百步者,半九十也。

  李孟羲冥思苦想,眼睛盯着粮山发呆,而在李孟羲身后半步,刘备就跟在他身后,此时,若是情景换成敌军临城,换成诸葛孔明登楼观敌,刘备跟随其后,也一点不违和。

  片刻之后,李孟羲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李孟羲回过身来,抬头目视刘备,问,“俘虏在幽州擒获,其籍贯也多是幽州,那,若此地离去,俘虏若要归乡,最少需几日?”

  刘备不知李孟羲为何如此发问,还是略做思索之后答到,“天灾连年,各地流民甚多,纵是我涿郡,也多有逃荒流落外敌而成黄巾者。

  羲儿问我,自此地归乡,路途几日,嗯……此离我涿州县城,只半日,离涿州稍远相临之范阳县,两日,若跨郡,需七日,跨州,月余。”

  刘备答到。

  作为一个对汉代地理交通郡县分布一窍不通的李孟羲,得了刘备答复,已有计较。

  李孟羲点了点头,沉吟到,“即粮不够分,或可用阳谋之法。”

  刘备忙问,“何为阳谋之法。”

  “俘虏回乡,必需半月口粮方能回,可只给其五日之粮,而后,允其领五日之粮回乡。

  如此,虽有口粮,而口粮不足,我虽放归俘虏,黄巾众人看似可回乡,却因粮食不抵路途漫长,恐饿死半道,我料黄巾必舍归乡而追随于我。”

  “玄德公虽给粮,却未费粮。黄巾虽未携粮走,却感玄德公恩义。

  如此,锱铢之粮未费,而玄德公能尽得人心。”

  李孟羲把计策相呈。

  李孟羲甚至有些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此阳谋关键就是,虚与委蛇。

  虽答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