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一十二章 后勤负重之均衡法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义军匠营全力开工,把所有手头上找来的棍棒之类的东西,全给削成木枪。

  因为义军匠营人数未来得及扩编,还是不到三百木匠,还不如张角部木匠多,为使尽可能快的完成军备制作,李孟羲令人把大半木棍全带去给黄巾了,让黄巾帮着做。

  木枪木甲的生产,非片刻之功,李孟羲和刘备又去张罗草甲的事。

  草甲也就是麦秸衣,用于御寒。

  麦秸是柴火的一部分,也是牲口饲料的一部分,黄牛吃的就是麦秸和部分糠麸,处处需要用到麦秸,麦秸虽易得,军中麦秸虽多,却并无多少充裕。

  麦秸都在淄重车队,拉木柴的车,一半硬木头,一半麦秸,一来是平衡负重,不让车那么沉,一来是充分利用空间。

  一整车麦秸,车装的满满当当,但是太轻,浪费运力。

  如果是一整车木头,车也是满满当当,但是太沉了,牲口累的不行。

  半车木头,半车麦秸,竟然载重适中,完美的达到了空间利用和负重的平衡。

  当李孟羲看到柴火车是下层木头上层麦秸的构造时,他稍想了一下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做,顿时就为想出这个平衡负重的方法折服了。

  问刘备,是何人想出了这个方法,刘备都被问愣了,“这……还用想?”

  刘备不解。

  实则是李孟羲生活经验极不足,人家汉末的人,拉车装柴干活什么的,经验极其丰富,都不用想,都知道半车木头半车麦秸不轻不重正好。

  李孟羲曾想的是,尽可能让后勤统一化,拉木头的车就拉木头,拉麦秸的就拉麦秸,这样方便管理,找柴也好找。

  然而实际情况是,木头和麦秸混拉,并不会让后勤管理复杂多少,反而会极大提高运力,全车麦秸,浪费一半负重,全车硬木头,太重,浪费牲口体力,还会使木头车变慢,拖累大军行军速度。

  不完备的理所当然的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就这么大。

  于不起眼的柴车上,李孟羲只一眼,便领悟到了一条重要的知识。

  “【后勤车辆管理之平衡运力法】

  车辆为后勤体系之重中之重,一辆板车,负载空间有限,牲口拖曳能力亦有限,军中各项物资,兵甲粮草等,轻重不一,有体大而质轻者,有体小而质重者,不一而足。

  故,若满车载轻,则一车运力,过半为费。若满车载重,则大耗牲口之力,更拖慢行军速度。

  故有平衡负重之统筹法,军资有轻有重,袍服秸草为轻,兵器木柴为重,故,可使袍服与兵器杂载,木柴与秸草杂载。

  只此一法,不加车马,不增牛骡,不累人力,只用统筹法平衡之,足以提升五成运力。”

  这是李孟羲数天以来,所得之最重要的知识。如果说战争打的就是后勤,那么后勤相关,则便是战争最具份量的关键内容。

  只用统筹,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