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探查敌城详明,刀盾士连出动两次,次次有损伤。

  第一次过去还好,伤的一些人都不是要害,第二次有一人脸颊中箭,看样子情况有点严重。

  李孟羲跟过去看了一会儿,因为帮不上大忙,他就离开了。

  伤兵营外,关羽等在那里。

  李孟羲一见关羽便说,“应少带些的人,少带些人,便少些损伤。”

  李孟羲意思是说,去探查敌城,不该那么多人。

  人多,死伤就多。

  关羽沉默了一下,然后看着李孟羲,道,“实则不然。”关羽驳斥了李孟羲的说法。

  “羲儿,我问你,此次前去探城,伤了多少人?”关羽问。

  “十人。”李孟羲不假思索直接答道。

  “嗯。”关羽点了点头,“两百人临城,伤了十人。可羲儿你可知晓,若此番,只派人甲士十人临城,这十人,全都要死。”

  “派甲士两百,伤十人。派甲士十人,全死。怎言人少伤亡少,人多伤亡就多?”关羽笑着看着李孟羲。

  李孟羲一下就迷茫了,他搞不懂,难道不对吗?人多,承受箭雨的人多,伤亡就会多。

  人少,目标少,伤亡的人就会少,不是这样吗?

  李孟百思不得其解,他抬头,疑惑的看着关羽,问,“若甲士十人,怎就十人尽死?何道理也?”

  就是十人尽死,事实就是如此,但李孟羲问道理,这个道理吗……关羽沉吟良久,好一番思索之后,才想到给李孟羲讲解。

  “这样,羲儿,《吕氏春秋》可曾读过?”关羽问。

  “未曾。”李孟羲更加不解,说伤亡,跟吕氏春秋有什么关系。

  关羽随后道,“《吕氏春秋》有一言,曰,【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言中之意,若万人同射一靶,则必能中靶。

  临城之时,城头黄巾有数,假设就按他弓手百人。

  我若百人临城,他弓手百人射我,一弓射一人,中于不中,难料。

  我若十人临城,城头亦百人射我,十弓射一人,中与不中,九一均分。若我只一人临城,则百弓射一,此人绝无生还之可能。

  如此说,你可能明白?”

  李孟羲惊讶的看着关羽,李孟羲此时处于震惊之中。

  震惊之处在于,吕氏春秋,一听名字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古早着作,然而这么一部久远着作,神奇的在里边提到了兵器知识。

  震惊之处第二在于,弓弩的杀伤成果是和概率学相关,而关羽显然懂得概率的原理,从关羽表述就能听的出。

  震惊的第叁处,李孟羲恍然一下就明白了,我方攻城兵力可多可少,但敌城兵力受城墙限制,总兵力是不变的。

  十人攻城和百人攻城,死伤到底哪个多哪个少,完全是概率问题。

  可以略算一下。

  假设,敌军弓弩手水平相等,敌军对我军一人瞄准射击之时,整场战斗其能杀伤我军士卒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