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一十四章 乡试(3)_未来图书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爱曲小说

  第一百一十四章乡试(3)

  围皆是刷刷的挥毫声,数万人同时用‘毛’笔写字,也的事情,一排排考试用的房间,就好像是整齐划一的公共厕所,所有人都憋红了脸,瞪大了眼睛,努力的往出倒东西,妄想将肚子里的存活都放出来。

  巡考的学官们背着手,在两三名兵丁的护卫下踱着方步,一面无聊的打量着四周,一面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偶尔看见木板后的学子一脸木然,就在心中半是不满半是骄傲的想:想当年……

  要说朝廷各‘色’官员中,平均“学历”最高的,除了馆阁学士们,当数礼部,正因为如此,尽管礼部在六部三司等机构中权柄不重,其官员的升迁却是一点都不慢。由于正常的中央官员必须通过科举来选择,大夏朝的金字塔形状是相当崎岖的,但若是能够站在高峰之上,也是非常舒爽的一件事。

  太宗皇帝曾经规定:“礼部奏名,当以为限”,换言之,每三年,中央官员就要从这400人中补充,并且其后200的同进士出身,若无关系,几乎铁定是要外放诸州的,如此算来,以一名官员平均30年的官场寿命,他的竞争者不过2000人而已,而中央政fǔ的位置又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仅有空位留给皇室宗亲,更免不了有浑水‘摸’鱼之辈。但不管怎么说,非正途的官员要占个‘肥’缺养两年膘容易,想霸着位置不走甚至升迁却很难。

  在大夏的吏治尚未崩坏的前提下,整个国家仍然牢牢的把持在,通过科举产生的文官集团手中。

  就连星术士们,只能虐待其中的某个文官,而无法断然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尽管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即使有,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暴力只能破坏而不能建设,社会秩序,社会生产终究是需要文官集团来进行管理的,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有两股势力作了正反命题,成吉思汗被证明了,皇太极则证明了它。

  每年的科举考试,都可以作是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招新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然后用老社员考察新社员,并为新社员安排各种各样的位置——使用国家资源——对于官员究竟应该具有何种素质,他们并不很关心,但对于什么样的新社员才能保证老社员的利益,从而将之发展开来文官们深有研究。

  乡试,就是筛的第一步。

  程晋州将卷子自左向右展开,轻的用镇纸压住用手去摩挲纸张,然后才去看题目。

  纸是上好的黄麻纸,这在通的纸中算是最好的一种了,除了京城周边必只有海商们聚集的泉州等地,方才有此手笔。

  而看题目。则让程晋州陡然一惊。竟然是“文武之道。御戎”。其后地解释更是让程晋州疑窦丛生:夫何连岁以来。北虏寇疆我夏国。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